•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i618267--2021-0422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东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10-12 13:4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分享到:
    2021年东湖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0月)
    • 浏览量:
    • 【字体: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0月11日在东湖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东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俊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6年换届以来的五年,是东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一个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发有为、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尤其是去年以来,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有效应对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接近历史最高水位的特大洪水灾害,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千方百计强产业、调结构,助推了经济的“高质量”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年均增长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保持高增速,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80.93亿元,年均增长8.6%,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总量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省口径)年均增长10.4%,税占比始终保持在94%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11%;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21.96%;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年均增长21.45%。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区、2017-2019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县(市、区)。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以现代服务业领跑为重点,全力实施产业发展十大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全区三次产业期末比达到0.16:7.91:91.93,第三产业贡献度不断提升。推进服务业“四年发展行动计划”,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15户。楼宇(总部)经济厚植优势,打造亿元楼3栋,千万元楼15栋。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江西中文传媒数字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引进现代类金融机构、企业20余家,投资总额超百亿元。完成股改企业6家,培育省市重点拟上市企业9家。投资了5亿元助推滕王阁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百花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街区扎实推进,梁书美术馆、湖畔美书阁等新“十景”相继落成。樟树林、蛤蟆街等夜市街发展迅猛,民德路、福州路酒吧特色街提档升级,夜东湖更具影响力。

    项目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开工重大重点项目15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22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引入重点产业项目168个,投资总额达946.15亿元,成功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0个、行业百大企业180余家、龙头领军型企业300余家。国资澜湖广场、八一馆百盛商业、新地商务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带动税收超10亿元。中骏世界城、赣电中心、江旅·都市方舟、城泰时代江湾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中海商业、招商·东湖意库、沁庐·旅生活广场等重大项目即将竣工投产。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强改革、促创新,激发了发展的“新活力”

    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全面完成党政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绿色殡葬和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等改革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取消、调整行政权力事项18项,赋予镇(街道)区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98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赣服通东湖分厅建设,上线服务6757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10项,“无证办理”服务事项5项。区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办理率超8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现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一窗受理”,推行企业监管“双随机”抽查机制。实施实名认证、使用征管资料电子化系统,3105项税收征管子业务实现“一次采集、反复使用、信息共享”。

    开放优势进一步扩大。聚焦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加江西省云招商推介会、进博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省市重点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东湖区(深圳)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三请三回”暨现代服务业(上海)招商推介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系列招商活动,邀请海内外乡贤500余人次参加,搭建、巩固了乡友、校友、战友“资智回昌”平台。全区共引进招大引强项目1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2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全省唯一一家金融租赁公司——江西金租、全市唯一一家新增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南昌随行付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新金融机构落户我区,打造了全省金融衍生产业集群。投资3亿元的浙北新零售商超江西总部项目实现投产,成为全市第一个在疫情期间,通过“云招商”网络签约落户的项目。成功引进原投资85亿元的苏宁广场(现南昌武商MALL)项目,打造了全省高端商贸“新爆点”。加强青山湖西岸总部经济区、沿江总部经济带建设,投资30亿元的中骏世界城、投资28亿元的赣电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户,点亮了“一江两岸”交相辉映的“新看点”

    创新动能进一步积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科技创新规上企业总数达到237家。有研发数据的企业31家、研发总支出2.4亿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287.5%、480.64%。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6亿元,较2016年增长913.34%。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分别为1384件、2075件、928件,较2016年分别增长60.76%、310.07%、166.67%。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家。全面落实南昌“人才10条”,打造东湖高端人才洼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2016年的3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30万元。

    五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强建管、提品质,展现了城市的“靓颜值”

    城市更新加速“美丽蝶变”。投资28.36亿元实施427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成功实施原裕丰大厦、青山湖宾馆等高层建筑“七连爆”,为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促产城融合,同时助推了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启动旧改征迁项目45个,面积79.26万平方米。收储土地1332.427亩,出让土地726.297亩。规划建设棚改(旧改)安置房138.85万平方米,已建成92.24万平方米。仅贤士湖管理处就拆除集体土地上房屋面积74.51万平方米,新建农民安置房8065套,面积75.35万平方米,配套产业用房15.11万平方米。完成城市道路改造提升68条;新建邮票绿地、公园广场等23个,新增园林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场52个、泊位9571个;改造老旧小区62个,惠及5.1万余户。年均受理数字城管案件30余万件,处理率100%。荣膺全省第五届文明城区,并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省级文明城区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接受表彰。荣获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效大评比”主城区第一名。在全市“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城市管理专项考核各项评比均名列前茅。

    城市管理催生“文明蜕变”。在全市率先实施道路“白改黑”、变电箱“单改彩”和“马路本色”行动。全面推进“以克论净”环卫考核机制,优化城市道路清扫作业模式,全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在全市率先建成“互联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首座再生资源分拣转运中心,完成了豫章后街、三经路等10座垃圾站升级改造。健全完善“5G+路长制、街巷长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模式,实现共享单车有序管理。拆除建成区违法建筑2314处、4.85万平方米。投入800万元提升改造叠山路等6个农贸市场,新建七里嘉和农贸市场。组织专班全力推进赣昌水产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制约南昌文明城市创建的“脏、乱、差”等顽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新建公厕56座、改造公厕70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助推南昌市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复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城市治理促进“生态质变”。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22个专项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在全市率先完成赣江沿线东湖段非法码头整治,实施贤士湖,东、南、北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落实“河湖长制”,玉带河北支黑臭水体整治实现长治久清,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得到巩固提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大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拆除农村违法建筑993处、面积约5.6万平方米,投入2018.87万元对“三沿六区”范围内的10663穴坟墓进行了迁移安置。全面实施禁捕退捕,开展清河行动和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赣江岸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誉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扎堆扬子洲水域“安家落户”。先后荣获全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省、市公共机构节能达标先进区。

    五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强保障、惠民生,收获了群众的“好口碑”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至70%以上,累计投入民生实事工程经费达86.63亿元。自2019年以来成功探索并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累计投入约3.78亿元,实施了“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直饮水入校园工程等30个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发放低保资金约1.4亿元、临时救助金310.49万元、高龄补贴9367.04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915.09万元。发放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1.7亿元。全力推进城镇脱贫解困,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发放人才就业生活补贴207.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12亿元,扶持创业2746人,带动就业5074人。为6110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约8186.6万元。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万余人,5078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开办“幸福食堂”12个。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依,难有所助,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升民生温度和幸福质感。

    公共事业全面进步。学前教育“三项占比”分别达129.08%、64.72%、97.02%,超额完成省市发展目标。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荣获全省唯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县区”、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优秀等次”。在全省高质量发展“教育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全市第一。完善15分钟健身圈,全区健身路径器材普及率100%,被评为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区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和九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1+9+X”总分馆模式试点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推送至国家文旅部。南昌清音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医联体覆盖率100%,学校、医疗机构、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测覆盖率100%。建设了全省首个全国慢病示范区,打造了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婚育全程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荣获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区,实现江西省双拥模范区“八连冠”,荣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社会治理日益完善。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构建社会治安网格化巡防机制,深入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建成三级综治中心127个,划分网格741个。打造了智慧平安小区30个、平安市场6个、平安景区2个、平安校园19所、平安医院15家。聚焦“破案”“断血”“打伞”“整治”四大战场,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案1起,摧毁恶势力犯罪集团和团伙5个,破获涉黑涉恶案件147起。荣获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集体,“2020赣鄱百日缉毒”行动整体战果位居全省第一。持续深化平安东湖、法治东湖建设,建成了全省领先、全市一流的东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站式”开展执法办案、人员看管、案件审核、人员押送、案件管理。强化重大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围绕三无食品、非法添加、假冒伪劣等重点问题,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荣获“2018-2020年江西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区)”。“十三五”期间,全区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四年位居全市主城区第一,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五年来,我们驰而不息强作风、提效能,增强了政府的“软实力”

    权力运行持续规范。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确保旧改征迁、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依法决策。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围绕直达惠企利民资金、财政存量资金、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开展审计监督,对164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节约国家财政资金5904万元。连续三年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2件、政协提案447件。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全省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连续五年荣获全市法治建设先进县区(全面依法治市优秀单位)。

    政务环境持续优化。开展企业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累计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509户,18.08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费5942万元。推进政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完成区本级、镇(街道、管理处)4789项事项标准化梳理。在全区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单位实行错时延时预约服务,做到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设立“赣服通”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专区,打破政务信息壁垒,通过“赣企开办e窗通”APP和“赣服通”平台,实现企业开办、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等业务“掌上办”。推行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免费快递寄送服务,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2017年,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下辖县区“互联网+政务服务”评选中作为全省唯一上榜县区,位列全国第五。开展阳光政务建设,累计公开政务信息12.8万条。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群众诉求4.7万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位居全市前列。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建立和实行及时奖励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荣获2019年度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先进单位。

    廉洁从政持续深入。狠抓作风整治和干部队伍建设,先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筑牢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环境,累计受理信访举报1097件,立案审查调查31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6人次。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65个、处理341人。查处“怕慢假庸散”问题230个、处理344人。深挖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线索,查处“一桌餐”、学习培训、发放津补贴等问题88个,处理223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基层“微腐败”问题285起,处理356人。干部队伍廉政意识持续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的成绩鼓舞人心、催人奋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今年前三季度,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大力推进“百日攻坚”六大专项行动基础上,乘势而上,组织开展“决胜全年”十大会战。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民生事业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列,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指标增速快。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速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0.4亿元,同比增长32.3%。1-8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8%;限额以上零售额累计实现138.2亿元,逐月累加同比增长20.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2.6亿元,增速同比上升20.6%。1-9月,财政总收入(省口径)75.25亿元,同比增长11.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24.6%;预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目标完成比75.1%;预计完成实际利用内资73.16亿元,目标完成比75.7%;预计完成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51.35亿元,目标完成比75%。

    (二)项目建设推进快。引进重大项目49个,开工率97.96%,列全市第二。68个重大重点项目开工52个,开工率76.47%,完成投资近60亿元,投资完成率约78%。赣电中心、城泰时代江湾、东湖春天安置房等省、市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超90%。新签约项目20个,其中,20亿元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同比增长150%;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14.52亿元,同比增长349.1%。  

    (三)城市品质提升快。完成了2020年度26个老旧小区改造扫尾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投入约4.6亿元实施的6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完成上沙沟等3个邮票绿地建设。拆除建成区违法建筑911处,面积约2.7万平方米。省府东三路、民园南路断头路打通工程和叠山路立面提升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马家池路等3条道路“白改黑”工程,上营坊八一大道侧路等25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新增社会停车泊位762个,完成滕王阁临时停车场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审批通过29台、正在施工17台、完成7台,进度排名全市第一。整治出店和占道经营行为4.3万余起。“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城市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彰显。

    (四)民生改善见效快。新增就业6009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参保人数约7.92万人,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7.98万人。累计投入1674万元用于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救助,城市低保、城镇特困人员供养、城镇散居孤儿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795元、1035元、1280元。投资330万元推进3个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组建八一嘉实希望小学教育集团,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项考核”再获佳绩。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服务、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扎实有效,2020年3月29日至今未发生本土或输入型确诊病例。截止9月底,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68万剂次,全民免疫加快形成。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减灾防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残疾人保障、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慈善志愿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成绩来自和衷共济,发展源于勠力同心。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赢得的每一次掌声,无不体现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依靠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监督;倾注着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饱含着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驻区部队的关心帮助;积淀着市场主体的信任投资;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奋勇拼搏。在此,我谨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所有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东湖发展的各界人士,向所有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负重前行的收获,弥足珍贵;五年跨越发展的突破,更为可贵。回顾这段发展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从根本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唯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发展大局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必须脚踏实地促改革。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有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砥砺创新、笃定前行,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我们才能站位更高、视野更宽、发展更快。

    必须心无旁骛谋发展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必须深耕细作惠民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成就历史伟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才能聚民心、集民智、顺民意、汇民力,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必须一以贯之抓落实。大力弘扬担当实干、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破难题,以“拼命三郎”的精神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积极主动想事、埋头苦干做事、千方百计成事,我们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创造新伟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的形势仍然严峻。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要素资源的措施不够多,区位边缘化、产业空心化、竞争白热化“三化交织”的艰难困境愈加凸显;二是发展的动能仍显不足。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发展质量不够高,转型升级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发展的阻力仍旧不少。重点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还需增强,城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担当不足,庸政、懒政、怠政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面对再现首善荣光的时代召唤,新一届区委为我们勾勒了“五个东湖”建设的光明前景,描绘了老城复兴的崭新蓝图。根据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巩固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主要目标,聚焦“五个必须”主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接续奋斗,担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经济发展量质大提升、改革开放创新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提升、民生社会事业大提升,不断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创新东湖、智慧东湖、健康东湖、人文东湖、幸福东湖。

    “十四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1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7%;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稳定在全市第一方阵。

    ——未来五年,是创新东湖潜力迸发的五年。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推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服务业发展乘势扬优、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潜力迸发的创新城区。

    ——未来五年,是智慧东湖能力进阶的五年。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驱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智慧东湖建设。优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创新数字化治理方式,强化“雪亮工程”建设和深度运用,逐步形成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让东湖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平安”,实现区域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走前列、树标杆,成为能力进阶的新型智慧城区。

    ——未来五年,是健康东湖活力凸显的五年。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东湖行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全民健康理念,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完善健身路径、公园绿道等基础建设,多措并举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大力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充分利用辖区医疗优势资源,建设多类型智慧医疗平台,创新发展健康医疗行业新业态,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健康医疗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综合整治,营造健康环境,让生活更美、环境更优,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明显改善,成为活力凸显的健康城区。

    ——未来五年,是人文东湖魅力攀升的五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文化服务功能,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塑造“东湖文化”精神品格。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千年文化经典,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共绘东湖“融美教育”新画卷,成为魅力攀升的人文城区。

    ——未来五年,是幸福东湖动力倍增的五年。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民生改善内涵,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聚焦城市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加快推动扬子洲地区规划建设,打造彰显生态特色、科技元素、人文精神的现代化魅力“未来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工程,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加大民生投入,优化民生服务,补齐民生短板,更好地满足群众吃住行等多样化需求,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成为动力倍增的幸福城区。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重点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锚定“量质双升”新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产业,经济发展量质大提升就是空中楼阁。必须拉长板、补短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做强优势产业“存量”。深化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抢抓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大潮新机遇,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强势突破,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构建高端商业核心区,加快八一广场—中山路、青山路两大“百亿商圈”扩容升级,形成高端百货、主题百货和专题卖场等品牌集群,延续东湖千年“商脉”。推动特色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实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双轮驱动,整合盘活存量楼宇资源,重点吸引金融、物流、互联网软件等领域跨国公司、央企和大型民企到东湖设立总部、区域中心和结算中心,加快打造总部经济发展聚集地。

    做优项目发展“增量”。坚定不移把“项目为王”的理念落到实处,以“非常之力”建项目,以“非常之为”争项目,以“非常之心”谋项目。扎实开展“项目大会战”(2021-2023)行动,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重要领域,谋划一批“强支撑、促升级、补短板、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建立全区“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库,力争在项目体量、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上实现新突破,以项目高效推进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项目释放红利,实现南昌武商MALL、中骏世界城、江旅·都市方舟、城泰时代江湾等省市重大重点产业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加快慧铭广场、汉港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和建设。推动青山湖西岸1-4号等旧改地块的土地出让,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尽早落户,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做大数字经济“变量”。谋划好顶层设计,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进行全面规划,有序推进数字东湖建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依托“物联江西”“智联江西”建设发展契机,重点培育VR、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等数字技术下的新产业。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视科普阵地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整合东湖资源,在文化、教育、医疗、商贸领域集中打造一批高能级园区平台、高产出数字楼宇,形成以点带面、多点支撑的数字经济产业辐射区,植入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在线经济等数字经济业态,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深化改革开放措施系统集成,完善体制机制,厚植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加快建设资源配置能力强、体制机制活、服务效能高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科技支出占比2.2%以上,落实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普惠性政策,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52。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备选数据库,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实现年技术合同交易额逾7.5亿元。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级,拓展科普渠道,建设科普教育基地,提高群众科技素养。继续实施“洪城人才计划”、“双百计划”,落实“人才十条”政策,着力吸引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产业紧缺人才到东湖发展。组建科技人才团队,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量扩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实现内涵式增长。

    锻造改革领跑“主引擎”。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践行“店小二”“妈妈式”服务理念,实行“一网、一门、一次”机制,扩大“不见面审批”标准化覆盖面。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整合盘活区属国有资产,做大做强区投融资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在我区设立科技支行,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链。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改革力度,拓展“赣服通”4.0建设,推动“赣政通”功能升级,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实现“无事不受扰、办事不求人”,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让东湖成为投资的洼地、创业的沃土、发展的乐园。

    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抓牢招商引资“生命线”,把握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崛起、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格局,突出招新引优,按照“高大上+链群配”的要求,全力招引一批体量大、技术含量高、潜力足的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以“三请三回”、重点招商活动为抓手,实行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借助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南昌飞行大会、世界绿博会等会展平台,争取更多央企和头部企业入驻东湖。要聚焦主导产业、重点区域和龙头企业深化优势互补,拓展经贸交流合作,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加强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实现从单纯引才、单纯招商向“人、财、项目”和“团队+技术+资本”新模式转变。

    (三)把握“内外兼修”新方向,加快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管理、刷新城市颜值。

    深化城市建设内涵。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结合百花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街区建设,改造优化道路交通网,改善八一广场—中山路、青山路百亿商圈交通微循环。打通爱国东路等断头路,完成青山湖西岸中大南路等22条路网建设,逐步形成“外贯通、内联网”的交通格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稳步实施雨污管网改造工程,完善城市防洪设施,系统性解决一批城区积水点难题。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叠山路等城市主干道周边建筑立面综合改造工程。力争到 2025年再打造一批生态廊道,增设一批“口袋公园”和“邮票绿地”。推动城区品质向景观化、多样化、色彩化提升,实现城市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强化城市管理能力。推动“区、街、社区”三级网络与城管职能部门联勤联动,形成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城区综合新型管理。有序推进环卫市场化模式,引进市场化作业管理,加快环卫作业由“人工”向“机械”转变。强化城市管理基础工作,完善市政维护、市容环卫、园林绿化、行政执法等城管协调互动机制,加快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制度化,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深化“路长制”向“街巷长制”延伸。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发展,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优化城市治理体系。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五气同治”和联防联控。严控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抓好渣土车管理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进大气监测网格体系建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加强城区内湖水环境治理,强化扬子洲地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推进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实施噪音污染防控工程,强化建筑施工、商业区、娱乐场所噪声控制和治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积极融入全市“两山银行”“湿地银行”“生态银行”试点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实现路径。

    (四)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加快民生共建共享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群众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

    获得感成色更足。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强化人才、平台、技术三项支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贯彻实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省统收统支政策,提高养老待遇支付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多层次有梯度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提标提补及物价临时补贴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强化“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力争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推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和“党建+颐养之家”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嵌入式老年养护院、“互联网+智慧养老”。全区养老护理型床位和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逐步提高。

    幸福感更可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唱响“学在东湖”品牌。力争到2025年新建3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三项占比”保持在120%、68%、100%以上,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加大“双减”工作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落实。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两化两力”办学模式改革,着力缩小校际差距。加快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天骥校区、育新学校教育集团紫金校区、豫章学校教育集团光明校区“三校”建设,逐年化解大班额,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规范民办教育有序发展,支持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多元发展。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供给,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东湖特色的精品力作。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和产业园区龙头效应,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谋划东湖区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体育立标创牌,深化全民健身达标新成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推进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持续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安全感更有保障。突出源头治理,网格化管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城市创建。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协调联动效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扫黑除恶斗争长效机制,落实行业领域长效常治,持续提高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始终绷紧安全风险防范这根弦,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监管执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塑造“五型政府”新形象,加快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决定着政府效能,关系到人心向背。必须深入推进自我革命,把牢政治方向、树牢法治意识、筑牢过硬作风,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打造政治底色更浓、执政成色更足、廉洁本色更亮的新型政府,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治建设定向领航。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持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攻坚克难上见真章、在担当作为中求实效,全力推进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政府的“忠诚指数”提升为民服务的“奉献指数”。

    法治建设固本强基。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定规矩、划界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认真落实《江西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法制宣传,做好“八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畅通政务服务热线、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社情民意沟通渠道,让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以政府的“法治指数”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指数”。

    作风建设提效赋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倡导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让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彰显,努力在改进作风中焕发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开展,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纠正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政府的“清廉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

    各位代表,展望新蓝图、开启新征程,我们重任在肩;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我们信心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深厚的为民情怀、更加饱满的干事劲头、更加昂扬的拼搏锐气,坚持干字当头、问题导向、重点发力、以上率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开启“五个东湖”建设新篇章,为“巩固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东湖新的更大贡献!


    注 释:

    1.“资智回昌”:鼓励乡贤们踊跃回南昌投资兴业,关心支持家乡南昌建设发展。

    2.学前教育“三项占比”: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公办园在园幼儿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3.“1+9+X”总分馆模式:我区构建了“总馆-分馆-服务点”三个层级体系,其中“1”指一个区级总馆,“9”指九个街道分馆,“X”指若干个社区服务点。

    4.“幸福食堂”: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题,南昌市东湖区在推行“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基础上增设助餐服务,打造以党建引领、社区主导、爱心企业赞助为模式的“幸福食堂”,赢得社区老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点赞。

    5.“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6.“三项考核”:即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全省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全市教育系统绩效考核。

    7.“五个必须”:2021年7月20日,省委书记刘奇在南昌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对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彰显省会担当提出“五个必须”要求,即必须在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当好龙头;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勇做先锋;必须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上作出示范;必须在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走在前列;必须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树立标杆。

    8.“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9.“融美教育”:“十三五”期间,我区围绕“东湖教育文化认同”确定了“情智共融、和谐共生”的教育主张,经过历时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确定了东湖“融美教育”哲学定位,并明晰了“融情融智树新人,美人美己共成长”的区域教育理念。“融美”教育已经成为引领新时代东湖教育“立德树人”阔步向前的巨大内生动力。

    10.“三请三回”:即请乡友回家乡、请校友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

    11.“五气同治”:即治理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城市浊气、燃煤烟气、农村废气。

    12.“时间银行”:指借鉴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思路,鼓励60岁以上低龄健康老人和其他志愿者为社区80岁以上高龄和失能、失智、独居、失独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服务时长以积分形式储存,未来以之兑换养老服务,形成“提供养老服务-量化时间储存-支取养老服务”良性循环。

    13.“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4.“两化两力”办学模式:即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内生动力、外引活力,加快推动东湖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快步迈进。

    15.“一线工作法”:是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为民服务中,提高工作本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及时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而大力推行的一种工作方法。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