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s224672--2023-0055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东湖区民政局 生成日期: 2023-03-17 14:45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分享到:
    东湖区民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 浏览量:
    • 【字体:     

    2022年区民政局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冲击,聚焦民政主责主业,积极发挥民政职能,着力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创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网,做到疫情防疫和业务工作两不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2年工作成绩和亮点

    (一)围绕“四项服务”,打造民政工作特色亮点

    1.围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东湖品牌。坚持党建引领,将辖区内未组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中零散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中心联合党支部,助力破解社会组织领域党员“虚体化”问题;依托资源优势,中心为全区社会组织提供党建指导、政策咨询、培育孵化、能力建设等全方位服务和专业化支持;搭好孵化平台,结合东湖实际,搭建成长型、桥梁型、融合型平台,推进我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2.围绕暖心微服务,“三问一说”工作法发挥高效作用。运用“三问一说”工作法实施“暖心实事”工程,2022年,我区暖心实事工程投入财政资金 1110 万元,按每个村(社区)10 万元的标准安排暖心实事项目经费,共向居民群众征集暖心实事项目3322个,通过村(社区)去重,镇(街道、管理处)评审,村(社区)群众代表会议投票表决并公示等环节确定实施项目469个已于年内全部完成,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3.围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成立东湖区婚姻家庭发展促进会,发挥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的积极性,在婚姻登记处开展新婚讲堂、婚姻家庭辅导、离婚疏导、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等活动,宣扬正确的婚恋观和婚姻家庭经营理念。开展结婚颁证服务,引导新人抵制高价彩礼,新事新办、婚事简办,树立“重领证、强责任、轻婚宴”的新时代婚嫁观念,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

    4.围绕提升残疾人关爱帮扶水平,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聚焦残疾人群体先试先行,积极组织实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积极争取上级70万元福彩资金,打造东湖区仁爱之家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东湖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为精神障碍疾病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二)履行“三基”职责,交出高质量发展硬核答卷

    1.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一是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力度。将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855元增长7.6%,1120元增长8.2%,低保月人均补差达730元。累计为2092户3028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850.46万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230.37万元,发放物价补贴33.88万元,持续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解困脱困工作,加强临时救助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功能,发放临时救助321人次,119.95万元,疫情期间,探访慰问封控区、管控区困难群众176人次,兜好基本民生底线。二是提高社会救助精细化精准化水平。认真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1-11月,受理住房保障5061户7749人,受理民政领域社会救助2226户4374人,受理工会困难职工13户20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请,进行综合评估提供参考意见。开展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短板攻坚月行动,全年新增92户136人、取消164户214人,特困新增23户24人、取消6户6人,确保“应保尽保”、“应办即办”、“应定尽定”。三是降低政策门槛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出台《进一步扩大全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单列享受低保待遇范围的工作指引》,对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单列享受低保的条件给予适度放宽,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方式提高救助水平,已有18人纳入放宽后救助范围。

    2.强化基层治理工作水平。一是平稳有序推进街道行政区划和社区优化调整工作。完成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由9个街道调整为7个街道,解决了区域内街道面积和人口分布失衡的问题,调出了新气象、促进新发展。管辖调整3个社区,拆分3个社区,整合6个社区,优化调整后全区社区总数从90个调整为91个,目前全区已设立91个社区,21个行政村,有效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二是加强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面完成社工站建设任务,全区8个镇、街道社工站完成建设正式启动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推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365天服务不打烊”工作,开展错时、延时服务,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幸福社区”服务提升行动,申报5个5星级社区,8个4星级社区、1个3星级社区并顺利完成第三方评估工作。杏苑社区周莉芳入选全国城乡优秀社区工作者推荐名单,全市仅有两人获得省民政厅推荐。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新登记社会组织32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从1116家增加到1576家,增长了41%,完成211家社会组织年检审核工作,社会组织围绕防疫情、保稳定开展多项活动。   

    3.强化养老服务能力一是强化养老机构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认真落实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开展养老机构消防提升工程,提升养老机构消防安生管理水平;抓好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强化养老机构房屋质量安全,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确保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住得安全安心。二是开展多形式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五类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由政府予以最高2400元不等补贴支持,完成415余户适老化改造;为80岁以上老人购买两小时居家养老服务,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10295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智能化管理,完成4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发放高龄津贴 2385.5万元,惠及高龄老人20.34万余人次。三是积极推进区域性养老中心和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区域性养老中心该项目已通过区发改委立项审批,正在办理土地划拨申请和项目前期手续,争取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完成两家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江西长天中医特色生命养护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4.强化基本社会服务质量。一是做好孤儿、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保护工作,及时发放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71.47万元,残疾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护理费9.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金额355.98余万元,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护理费59.08余万元,开展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清零行动”,防止流浪乞讨人员冻伤饿死事件发生。二是规范化开展婚姻收养登记,高质量完成情人节、“520”、七夕等特殊日期婚姻登记服务工作,确保登记工作平稳顺利,截至目前,共办理结婚登记2328对,离婚登记971对,补领结婚证492件,补领离婚证241件,查询婚姻登记档案740余人次,婚姻家庭辅导311次,结婚登记颁证仪式606次。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扎实做好清明节、中元节期间疫情防控与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及时劝阻丧葬陋俗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40余起,举办的“绿色中元,文明祭祀”中元节文明祭祀倡导活动,“反对高价彩礼,弘扬文明新风”活动--首届“花开东湖·集体颁证婚礼”仪式,反响良好,省市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四是做好区划和地名管理工作,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做好东湖区街道区划调整,修改规范国家地名信息库专项数据信息521条,梳理国家地名词典东湖区词目表78条,配合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编纂任务5条,完成南昌市部分行政区划变更后涉及我区9条勘界任务。

    5.强化疫情防控管理一是养老机构严格落实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封闭管理期间,所有工作人员和在院老人不外出,先后三次130多天守在一线、干在一线、战在一线,确保老人零感染率。二是社区(村)工作部准确把握相关人员基本信息情况,做到及时发现、精准管控、快速处置。从3月13日至今,累计摸排市级下发重点人员大数据30.62万条,社区(村)网格化摸排省外来(返)区人员2.69万人,近七日,通过“昌通码”系统报备来区65472条,其中处理红码736条,黄码6165条。共处理申诉工单6804条,其中通过1847条,驳回4957条。三是区疫情防控大数据排查实现精准防控,8月中旬,从全区抽调68名工作人员组建成立大数据排查专班,专班信息排查员实行四班三运转模式,做到重点风险地区数据日清日结。

    二、2023年工作打算和重点

    2023年,全区民政工作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努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政工作的实际行动,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造福于民。                                                                                          

    (一)抓好项目建设,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石

    1.全力推进区域性养老中心项目建设。争取政府专项债支持,以医养融合新业态为切入口,在满足失能失智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医养、康养服务,打造集长期照护、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和其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于一身的区域性智能化养老中心示范项目。

    2.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提质增效2022年底,完成打造了2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2023年,着力实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积极打造“精康”工作的东湖品牌,努力为精神障碍人员康复回归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3.以党建为引领做优做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依托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阵地和红色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区社工总站能力建设和规范管理,大力培育社区社会服务工作特色亮点和品牌效应。

    4.谋划推进户外婚庆基地和乡镇殡仪服务站项目落实移风易俗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在东湖意库文创园打造移风易俗户外婚庆基地,打造成年轻情侣的网红打卡地,让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婚事新办理念深入人心;在扬子洲镇谋划建设殡仪服务站,倡导“移风易俗,集中治丧”新风尚,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治丧方式。

    (二)履行为民职责,书写东湖“为民爱民”新篇章

    1.着力巩固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是做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加强低保边缘家庭等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推进救助关口前移,及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健全低保边缘家庭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和其他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群众的临时救助,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临时遇困人员渡过难关,巩固拓展解困兜底保障成果。三是推进“救助+慈善”,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打造多元救助模式;推进“救助+社会工作”,依托各镇、街道社工站阵地实施清单化管理精细化运作;推进“救助+智慧平台”,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打造智能救助模式。

    2.着力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一是开展完整社区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二是推进社区工作站建设,逐步构建区、街、居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促进社工站与社区邻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融合发展,强化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提升持证社工人才人数。三是搭建“五社联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畅通“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途径,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民政元素融入社区服务平台。四是加强社区(村)为民服务、议事协商等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动“三问一说”工作法与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相融合,探索东湖民主协商新品牌。五是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的“双孵化”平台优势作用,成立东湖区社会组织红色基金,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力支撑。

    3.着力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落细各项惠老政策,继续做好政府购买80岁以上老人两小时养老服务、五类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工作,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养老护理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二是大力实施养老“点位”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东湖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院、老年助餐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三是提升打造东湖区智慧化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平台养老数据,融入全方位养老元素,为东湖老人、养老服务设施、机构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化养老服务。

    4.着力优化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婚姻登记建设,投入80余万元,将我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存的婚姻纸质档案进行清查归集和电子化整理,进一步规范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管理,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和结婚登记颁证服务,提高婚姻登记便民服务水平。二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落实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推进生态文明惠民殡葬。引导适婚青年树立新时代婚育观、家庭观,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崇尚厚养礼葬。三是规范界线管理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推广地名普查应用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落实“六大保护”,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现社会福利儿童保障动态管理,做好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巡查和救助工作。

    5.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工作。一是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做好社区(村)疫情防控、养老机构及大数据排查管控专班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扎实筑牢民政防线。二是慎终如始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及时消除隐患,确保民政领域安全和稳定。

    三、关于我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老年群体数量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据统计,我区户籍人口数43.33万人,60岁老人数10.62万人,占比24.51%。80岁以上老人16815人,90岁以上老人2173人。我区现有养老机构5家,养老床位仅408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95家(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4家,农村颐养之家21家)。

    (二)存在问题

    1.养老床位数量不足。我区养老机构只有5家,总床位只有408张,每千名老人只拥有不到5张床位,离上级部门要求的每千名老人40张床位目标差距还很大。

    2.医养融合服务未能形成合力。医养融合是将康复医疗和生活照料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既包括养老机构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也融合了医疗康复服务。目前,我区养老机构医养融合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合力,普遍折射出“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医养结合太少”的现状。

    (三)意见和建议

    1.增强思想认识,落实主体责任。区委、区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养老服务列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与经济工作、社会发展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着力构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

    2.发展养老设施,增加养老床位。到2025年,建成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服务网络,以区失能失智照护专业机构为中心、街道层面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为支撑、日间照料为补充、延伸至家庭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一是制定建设规划,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切实解决养老机构用地难问题。二是大力兴办养老机构。加快筹备建设青山湖西岸区域养老中心建设,引领带动我区机构养老发展;加快实施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院;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对现有的未备案民办养老机构,督促其整改成合格达标的机构。三是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政府将发展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专项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长效稳定的保障机制,争取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慈善资源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3.推进医养融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一是建立联席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出台医养融合发展规划,在市场准入、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给予资金扶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医养融合机构,参照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办法,按每张床位4000-6000元每张床位的标准予以一次性建设补贴,对其中入住的老人,同样参照养老机构运营补助办法予以补助。三是完善医保制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促进医保报销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务所,让养老机构的老人都能实现刷卡看病;同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险制度,为老人及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保障。四是发展医养机构,采取政策扶持、企业兴办、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办法,加快医养机构建设。积极引进长天、江投等国有养老集团与我区综合性三甲医院合作,发挥医疗资源十分丰富,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较多,鼓励他们合作举办医养结合养老院。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