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A25010-3197-4396-9333-0579-5594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东湖区文广新旅局 生成日期: 2018-08-09 09:5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分享到:
    强化文化担当意识 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区文广局2018年工作计划
    • 浏览量:
    • 【字体: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历史方位,勇担文化使命,走出一条“文化为魂、民生为本、旅游为体、产业为力”的文化复兴之路。

    一、以文化为魂,着力打造南昌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是永远搬不走的“资产”。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把东湖历史文化遗存与城市建设有机统一,让东湖的每一寸土地既有说头,又有看头,将东湖的历史文脉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在建设中积淀这座城市的“年轮”。对全区历史文化遗存开展全面普查,按照“一物一档”原则,对普查出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古迹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同时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延续文脉,留住乡愁。对佑民寺、苏圃路、状元桥等历史遗存进行实地拍摄,挖掘历史人文故事,制作《东湖地名故事》纪录片。利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手段,对城市格局、空间环境、建筑尺度和风貌进行精细化设计,塑造提升自身特色。同时,在保护和开发中找准平衡点,遵循宁可“留一点白”、也不“信手涂鸦”的原则,让背街小巷等老街道老而不朽,通过植入文化、情怀、体验、旅游等元素,形成一路一产业、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让历史文化在经营中不断延续。

    二、以民生为本,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省、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推动制定《东湖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覆盖广泛、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推进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在总结2017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延展铺开,使总分馆建设覆盖街道和社区,推进人员责任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均等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总馆与分馆之间设施成网、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的新模式。区文化馆推动分馆和服务点的免费开放项目及文化活动开展;区图书馆建设地方数据库,实现文献资源有效统筹利用,开展统一阅读推广活动。

    2、提升两馆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培训、活动、体验预约等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依托总分馆建设,在全国率先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可操作、可资源共享的微赞平台,创出东湖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

    3、推出系列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一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积极举办“辉煌40年”群众文艺创作展览展演活动,创作一批故事、小品、歌舞、美术、书法等作品参加省、市各类群众文化赛事;继续以三地联动模式,与井冈山、瑞金联合举办文艺演出、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争取申报文化部优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二是组织辖区书法家、美术家创作一批反映东湖历史文化的书画作品参加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春雨工程”,力争打造全国优秀志愿服务品牌。三是升级少儿品牌活动,通过开展“快乐双休”少儿系列活动,建立“少儿图书中转站”图书捐赠交换平台,让中小学生和图书馆互动起来,使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四是培养建设东湖区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使文化志愿活动出特色,成品牌。五是继续组织安排好“我们的节日”、“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进社区、“书香东湖”全民阅读等系列品牌活动。

    4、加强文物保护。一是组建一支由文史、古建筑等专家学者构成的专业历史文化遗存普查队伍,利用航拍等技术掌握辖区历史建筑的数量、空间分布、风格特色等情况,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二是将三经五纬路民国建筑群积极申报为国家、省级民国建筑旧址群。

    5、加强非遗保护。一是以文化馆现有的非遗展厅为基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把非遗展厅打造成集非遗作品展览、非遗技艺展示、非遗技艺体验为一体的体验展示中心,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二是加强对赣发绣、南昌瓦罐煨汤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展示交流活动,助力赣发绣项目冲击全国非遗。三是挖掘南昌传统曲艺艺术,整合南昌清音、南昌道情、南昌大鼓、南昌评书、南昌采茶戏等项目,打造南昌方言艺术传承中心。对南昌方言艺术传统曲目、剧本进行抢救整理,形成音频或视频播放。

    6、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一是举办第三届“文明示范网吧”评选和2018年文化市场业主大会。二是指导推进全区“扫黄打非”工作站实质性工作的开展,确保“净网”、“清源”、“护苗”、“秋风”四项“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开展节假日、中高考期间、暑期等网吧、歌舞娱乐、印刷复印企业专项巡查督导,督促公众聚集性文化经营场所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平安文化市场。四是积极配合区办证中心就江西政务公开网信息更新及系统升级做好相关工作。

    三、以旅游为体,不断提升东湖旅游发展环境

    强化属地管理,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规范行业监管,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资金政策支持。报请区政府出台扶持东湖区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设立东湖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旅游扶持资金和相关优惠政策。积极与省市旅发委沟通对接,打造百花洲本土历史文化街区,争取创建成国家3A级景区。

    2、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大力推介东湖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商品,招徕更多的旅游者来东湖旅游观光。积极组织辖区旅游企业参加省市旅发委组织的各类国际国内推介交流活动,增进交流,宣传东湖品牌。

    3、加强旅游业态指导。立足扬子洲实际,结合农耕文化,提升森美生态园、菇事汇庄园等景区点的旅游休闲项目业态,打造集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礼仪教育于一体的“民俗农趣类”品牌活动。依托樟树林“亲子体验”、“小创客爱心集市”等各类文化创意活动,进一步形成有文化、有创意、有核心产业的文化创意旅游平台。

    四、以产业为力,倾力打造创意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

    以历史文化名区建设为引领,依托滕王阁、佑民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按照“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技术、文化与创意、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资本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示范基地。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促进东湖区文化产业项目招商落地,邀请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未来3-5年,东湖区将着力构建一区两轴三街四园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一区:打造北至叠山路、南至民德路、西至沿江快速路、东至八一大道4平方公里合围的历史文化名区。两轴:一是构建阳明路、青山路文化创新创意轴,二是构建民德路、福州路文化休闲旅游轴。三街:即791艺术街区、新榕门路文化特色街区、佑民寺文化旅游街区。四园:即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江西新媒体广告产业园、壹号站台国际文化创意街区。

    1、791艺术街区。整合中介经纪人、画廊、展馆、拍卖行、经营公司、旅游公司等要素,形成艺术品巨大的“产业链”。进一步提档升级,依托“黑泽明电影分镜头绘画展”等高端展会,提升街区艺术内涵,打造更有艺术气息与氛围的街区艺术环境。

    2、新榕门路文化特色街区。以滕王阁5A景区发展为契机,以“东湖文创空间”、“江西古玩城”建设为重点,更加注重文化、旅游与经济的结合,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时尚文化休闲和现代文化创意“三大业态”,培育文化艺术创意、文化产品交易、文化艺术交流、文化教育培训“四个中心”。

    3、佑民寺文化旅游街区。按文博、文旅、文创思路,建立地下数字博物馆、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服务配套;打造民宿、禅茶、文化沙龙等多元业态拉动流量;开发源自南昌历史文化的文创产品,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全力配合,将佑民寺文化旅游街区创建为5A级文化旅游景区,让东湖区千年历史文化代表南昌,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4、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在实体双创基地的模式上同时成就线上电子商户平台,形成一园多平台的众创园格局。园区非遗展示馆策划和运营公益图书馆,不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学习沙龙、公益讲座等活动。

    5、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通过整合江西日报社、深圳市文化企业资源,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深圳、江西两地文化科技企业合作发展的平台,成为互联网科技、电子商务、文化金融、动漫及游戏设计类企业的成长孵化平台和成长扩张平台。

    6、江西新媒体广告产业园。打造创意引导、产业带动、广告门户、品牌塑造“四位一体”的文创产业集聚地。

    7、壹号站台国际文化创意街区。利用江西省外贸储运公司(百年央企、国内500强——中国外运江西公司旗下单位)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仓库和铁路专用线(“专八线”),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招商、运营,建成后将成为东湖乃至南昌市的又一文化地标。

    四、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联合区政法委和司法局等部门,以法治文化宣传为载体,全面推动我区法治文化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等“六进”活动的开展。方志敏广场计划与10家中小学签订“校外社会教育基地”共建协议书,招募志愿者讲解员及小小讲解员为陈列馆进行免费义务讲解,力争申报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