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i618267-0303-2022-0002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东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2-02-11 11:09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分享到:
    关于东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浏览量:
    • 【字体:     

    (2022年2月10日在南昌市东湖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东湖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熊丽芳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东湖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书面),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再展英雄城雄姿、续写新的时代荣光”更高要求,以决胜全年“十大会战”(做大经济总量、项目推进、招大引强、城市管理、征迁安置、营商环境、文旅融合、安全稳定、党建引领、作风建设)为统领,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较好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抓项目、稳增长,经济运行态势持续向好。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坚持以项目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推动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

    一是稳增长的底盘不断夯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13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56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二;完成财政总收入(省口径)96.22亿元,同比增长12.72%,同口径增长11.2%,税占比95.33%;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4亿元,同比增长7.36%,同口径增长4.51%,税占比80.09%;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8%;预计实际利用内资97.43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70.48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300元,同比增长6.2%。

    二是调结构的成效不断显现。全区三产结构比为0.16:8.32:91.52,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0.19亿元,同比增长11.5%,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对全区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发放小额贷款、担保等16万余笔,融资48亿元。大力推广普惠金融,近千家企业注册省市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授信25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入驻软件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75家,总数达到750家,实现营业收入8.59亿元,同比增长48.9%。夜间经济和特色街区发展迅速,福州路酒吧夜市街完成亮化升级,百花洲文旅街区商业氛围进一步浓厚,“三街二点一区”夜间发展生态圈初步形成。消费市场提质扩容,顺利举办第一届中国米粉节分会场、胜利路步行街“胜利归来”“胜利购精彩”等系列商贸活动,参加江西“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活动,国庆期间举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文旅活动24场,拉动文旅消费180余万人次,实现销售总额近1.65亿元。 

    三是促发展的功能不断释放。出台了《东湖区进一步加强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创历年新高。全区开工56个重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22亿元,投资完成率107.32%,其中6个省大中型建设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7.36亿元,投资完成率116.71%,6个市级百大重点推进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7.98亿元,投资完成率127.89%。投资38.6亿元的南昌武商广场项目顺利封顶,投资20亿元的江旅·都市方舟项目主体竣工,投资30亿元中骏世界城、投资28亿元赣电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央企入赣项目成效喜人,由中国500强企业国药控股集团投资5亿元打造的江西首家高端康复专科医院——国控医疗健源康复医院项目开始试运行,实现“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由世界五百强、国内央企招商局集团投资5亿元在江西建设的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文化创意产业园盛大开园。

    (二)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面对老城区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旧的短板弱项,我们纵深开展城市功能品质十大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推动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民园南路、上沙窝路支

    路断头路打通工程。完成滕王阁生态停车场等3个停车场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501个。在各背街小巷、院内院外施划停车泊位线10.5万余米,其中非机动车泊位线约9万米、机动车泊位线1.5万余米,有效解决了3万余辆非机动车、1500辆机动车停放问题。

    二是城市环境进一步改观。成功举办“彰显省会担当 创建文明东湖 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千人誓师大会。门前三包商户责任整体签约率达100%。全面铺开“撤桶并点”工作,完成小区180个。投入5900万元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29.3公里,投入2600余万元完成区管155条道路清淤、疏浚、CCTV检测。深入推进赣江岸线环境治理,赣江东湖段特别是扬子洲段水质环境明显改善,“微笑天使”江豚成群结队来此定居生活,2021年9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三是城市品质进一步彰显。投入约4.6亿元实施榕门路、右营街等64个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审批通过32台、完成15台,超额完成全市目标任务。投入500万元完成新公园路、江纸等5个邮票绿地建设。完成马家池路、文教北路、永外正街支路3条道路“白改黑”工程、叠山路立面提升改造工程和70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

    (三)着力促改革、扩开放,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面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影响企业群众办事的“中梗阻”问题,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一是改革攻坚扎实推进。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区直14个部门99项行政许可及与行政许可密切相关事项划转至区行政审批局。进一步改革完善特色商业街区管理体制机制,成立特色商业街区服务中心,推动商贸消费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课后“三点半”更有温度;探索“十个一”机制推进江豚保护,打造了南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金名片”;成立东湖区公证归侨侨眷服务站,创建了为侨服务新平台。

    二是开放提升广度拓展。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8%;预计实际利用内资97.43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70.48亿元,同比增长8%;   

    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每月一餐叙”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已成功举办6期,邀请近百名企业家参加。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完成全区11044家中小企业、18116家个体工商户及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访全覆盖。在企业开办方面,全链条办理(含发票申领、公章刻制、社保开户等)实现3小时办结,企业开办实现“一窗受理、一次提交、一窗发放”。在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延时错时服务时间外,通过24小时无人政务超市为群众提供“不打烊”政务服务,获评“2021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

    (四)着力惠民生、优治理,社会安定局面持续巩固。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织密“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落实提

    标提补政策,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178.48万元。累计为6569户住房困难群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799万余元。完成医疗救助26474人次,救助金额1122.05万元。全面推行“防贫救助”,为全区3258名城镇贫困群众购买城镇人口防贫责任保险。新增就业8409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4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16人。

    二是办好“暖心事”。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900余个,完成22所邻里中心幼儿园验收,新增认定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启动实施村(社区)“转作风顺民意”暖心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一批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单项资金量少的民生微实事,以居民群众“小确幸”展现党委政府“大情怀”。

    三是筑牢“安全阀”。成立127个综治中心,覆盖12个镇(街道、管理处)、114个社区(村、家委会)。全力做好春节、全国两会、建党百年大庆、国庆、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大活动、重要节点、重要会议期间社会面稳控工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2021年上半年,全区公众安全感指数列全省第51位、全市第2位、主城区第1位。

    是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走过的历程极不寻常,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工作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低估,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当前,在世界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省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在此背景下我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依然严峻。项目推进和招大引强方面的一些“老毛病”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总的来说就是:“强的不多弱的多”,市级认定的“152”项目仅1个;“快得不多慢得多”,受土地、资金、政策等各种因素影响,有的该开工的项目一拖再拖,有的已开工的项目迟迟未建成。三是城市建管短板依然不少。虽然近年来经过持续深入的改造和整治,全区环境面貌和功能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但诸如背街小巷脏乱、建筑立面老化、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地下管网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超期服役(出行难、停车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等问题依然突出。四是营商环境堵点依然存在。办事效率与企业期待不相匹配、改革深度与市场环境不相匹配、监管服务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一定程度存在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办事不顺畅、干部作风不够优、服务企业水平不够高等问题。

    差距是不足、是问题,同时也是潜力、是方向。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发展形势,我们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推动东湖抢先发展、负重发展、超常发展,努力在“十四五”发展“新赛道”上加速追赶、逆势突围。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主要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

    制定202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主要目标,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充分考虑形势变化稳扎稳打,确保计划目标能够落实落地,又着眼未来发展指向做到登高望远,力争跟上节奏实现更大突破。对此,需做好三方面衔接:一是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十四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年均增速目标值为7%—7.5%。二是与省市2022年预期目标相衔接。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省市2022年经济预期增速为7%以上,我区要跟上省市节奏,年度增速应与省市增速保持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三是在省市考核排名进位争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省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占比较大,我区要实现进位争先,优势指标增速应高于省市指标增速,一般指标增速应持平省市指标增速,弱势指标应接近省市指标增速根据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研究讨论意见,结合现阶段东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持平略增;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

    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6.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

    为实现预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央、省委、市委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精准发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更大力度抓产业、攻项目,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一是不遗余力强产业。深化“一产一策”,坚持生活性服务业繁荣与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双轮驱动”,以实施高端消费培育、特色街区打造、核心商圈提升“三大行动”为牵引,一方面抓好生活性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颐养、夜间经济等,按照“改造一批、建设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加快八一广场—中山路、青山路两大“百亿商圈”扩容升级。另一方面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聚焦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以楼宇为载体,加快央央春天、华远和平里等存量楼宇腾笼换鸟,跟进国资产业大厦、豫章一号文创大楼等新增商务楼宇筑巢引凤,同步做好南昌武商广场、江旅都市方舟、赣电中心、时代江湾等在建楼宇规划发展,重点引进更多大型央企、头部企业等设立子公司、结算中心。  

    二是持续用力攻项目。深入开展“项目大会战”三年行动。要持续大上项目,加快登月食品厂、下正街等地块38.16亩用地挂牌出让,积极整合青山湖西岸1-4号地块、青山路地铁站上盖物业开发、地下空间再利用等要素,提前谋划、储备一批体量大、质量高、牵引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持续大抓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强化预警管理,坚持挂图作战,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督办,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以项目快建设支撑发展大提速。重点推进南昌武商广场、七里滨江、赣电中心、时代江湾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七位一体”民生项目建设,加快老旧小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等城市建管项目和东湖春天、香江佳苑二区、七里村等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度,紧盯“胡子工程”攻坚销号,千方百计让滞缓项目动起来、快起来。

    三是精准发力招大商。以“三请三回”、重点招商活动为抓手,按照“高大上+链群配”定制设计,主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区域性总部企业,紧盯行业龙头、产业领军企业,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一批符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新基建”等为代表的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优、环境友好型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积极争取更多央企和头部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经济、区域中心和结算中心等。

    2.以更高标准强功能、提品质,树立高颜值城市新形象。

    一是做强功能,让城市“宜居宜业”。重点推进青山湖西

    岸青山北路、青山支路等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新建城市支路,逐步形成“外贯通、内联网”的交通格局,畅通青山路百亿商圈交通微循环。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断头路打通工程、停车场等项目建设,科学利用旧城改造、拆违拆零腾出的闲置地块,增设一批生态廊道、“口袋公园”、“邮票绿地”、社区公园。

    是做优管理,让城市“精致精美”。持续开展“马路本色”“以克论净”等专项治理,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监测、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和城区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建立以视频监控为“点”,网格监督员道路巡查为“线”,群众投诉热线为“面”的“点线面”结合问题采集机制,集中整治城市管理顽疾,不断提升市容市貌。发挥街道、社区基础性作用,推动“路长制、街巷长制”延伸。加快实施噪音污染防控工程,建设声屏障、安装降噪设施等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商业区、娱乐场所噪声控制和治理。深入推进“蓝天、清流、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赣江生态环境,让扎堆于此的可爱江豚成为展示东湖生态的“活名片”。建立城市管理公众调查和评价制度,形成全民广泛参与和监督城管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做活文脉,让城市“人见人爱”。扎实做好“保护、挖掘、传承、展示”四篇文章,以深化百花洲文旅街区、胜利路步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为引领,把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与城市街道、老旧小区、人文景观有机更新结合起来,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改造,嵌入广场、公园、场馆等各类公共空间,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步开发时兴的文化旅游景点和创意网红“打卡地”,让文化立起来、历史活起来、景点串起来、文旅融起来、城市美起来。

    3.以更足韧劲促改革、优环境,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一是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

    坚行动,在经济发展、科技体制、生态文明、农业农村、社会民生等领域改革任务上抓创新、抓落实。聚焦国企国资、投融资平台、财税金融体制、城市建管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攻坚,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要素瓶颈,最大限度激发活力、释放潜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做优传统产业“固底板”、做强新兴产业“锻长板”、做大数字经济“补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走好开放提升“必由之路”。积极抢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更加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格局,深化拓展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城市群等其他开放高地经贸合作,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方位和高水平开放新格局。重点在“对接500强”“对接赣商会”“对接珠三角”上下功夫,更大力度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

    三是激活营商环境“一池春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组建好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进政务数据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转作风优环境”活动和县级干部挂百企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加大企业诉求办理回复力度,确保合理诉求应办快办,其它诉求能办尽办,真正践行“店小二”“保姆式”服务理念。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打造“办事不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环境品牌。

    4.以更实举措惠民生、保稳定,创造高品质生活新体验。  

    一是让群众获得感更有保障。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

    资金投入,着重将财政支出的重点向国民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倾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临时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综合分类救助格局。探索“物资+服务”方式,完善“8+N”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量。落实未成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有关政策要求,不断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让群众幸福感更加充实。认真落实《南昌市东湖区村(社区)“转作风顺民意”暖心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单项资金量少的民生微实事。尽快制定出台《东湖区民生“七位”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急难愁盼”问题。  

    三是让群众安全感更可持续。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牵引,大力加强“天网”工程建设,依托老旧小区改造配套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开展好智慧平安医院、智慧平安小区、智慧平安学校等建设推广,推进好街面警务站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继续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策略,坚决守住不发生输入型病例及引发本土关联性、聚集性感染病例的底线。不断强化现代科技在安全监管领域的运用,深入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安全监管模式,持续提升隐患排查智能化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陈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百年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只要全区上下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担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就一定能为南昌“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再展英雄城雄姿、续写新的时代荣光”贡献更多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