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c365109-0303-2020-0002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东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05-01-05 14:07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分享到:
    南昌市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浏览量:
    • 【字体:     

    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规划,是认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东湖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快构建“繁荣和谐进步东湖”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新的起点

    第一节  可喜的成绩

    “十五”时期,是东湖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加快东湖发展的新路,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非典”及其它困难,解决了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时期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和任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繁荣、和谐、进步”的新气象,全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2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6.8%;财政总收入达到9.1亿元,“十五”期间按新口径统计年均增长率达到44.7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3亿元,“十五”期间按新口径统计年均增长率达到13.61%。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亿元,增长15.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6亿元,增长30.6%;工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26.1%。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围绕“三产富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全区上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产跨越式发展。区属三次产业比例(二产:三产)由2000年1:1.17调整为2004年的1:1.85,2005年全区域口径统计更是达到1:5.2。第三产业在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3.9%,大大超过世界平均60%的水平,充分体现了中心城区的特征。

    外向型经济增势强劲,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全区共新批外资企业76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94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9.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4875万美元。2005年东湖区实际利用内资的完成更是达到历史最好成绩,一举突破9亿元人民币大关,达到创纪录的9.39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13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702万美元,是2000年的51倍。

    基础设施大为改 善,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连续三年 “百路大会战”,修整改造区管道路190余条;综合改造危旧房屋6.96万平方米;高品位的实施美化亮化,改造了滕王阁、佑民寺、杏花楼和人民公园、八一公园及东、南、北三湖的周边景观环境;大面积的楼宇穿衣戴帽,妆扮了色彩绚丽、造型新颖的临街建筑;兴建了贤士湖公园和园林式休闲绿地广场11个,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企业改制有序进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按照一企一策、因企制宜的原则,基本完成区属企业改制77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政府采购中心、9个街道财政所运作良好;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共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75个。

    社会保障逐步完 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年来,累计新增从业人员4.1万人,安置下岗职工1.6万人,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462万元;社会保障和城市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了“两免一补”、大病医疗救助等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入学就医等实际生活问题;大力开展“和谐平安东湖”创建活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政治社会安定团结。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文明南昌行动”全面展开, “五大文明工程”深入推进,“四进社区”活动推向纵深;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一批名校名园脱颖而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百花洲艺术节”家喻户晓;打造十五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得人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全国竞赛捧金夺银,省、市运会屡获佳绩;志愿者活动有声有色,“东青在线”响誉全国。五年来我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全国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奖、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组织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后续税源还不够充足;财源总量还比较偏小,财政刚性支出压力还比较大;城市管理机制体制尚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要求,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待于解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充分总结和发扬过去的成功经验,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创新工作方法,在前进中认真予以解决。

    第二节   难得的机遇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科技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网络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有利。

    国内经济社会处于重要发展时期,国内经济有加速发展迹象。 “十一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东部领跑,西部开发,北部振兴,中部崛起,初步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是省城之间单兵突进,各自为战,向区域间的融合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三是京津唐、珠三角、长三角等几个大的经济带,纷纷拓展发展腹地,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大城市和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五是加入WTO和CEPA的实施,外来资本对区域发展整合与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活水平提高,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服务业发展新机遇。 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将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南昌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有利于东湖区内服务业和区外制造业融合发展,交互促进,形成长效发展推动机制。行政区划调整也为东湖区优化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二章  新的目标

    第一节  找准新的定位

    “十一五”时期,将是东湖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社会各项事业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的时期,是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和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的时期。主要特征是东湖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向型产业规模有所扩大,经济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积极引进新的大型产业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龙头,带动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实力的较大提升;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有较大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社会各项事业有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节  确立新的战略

    新的环境,新的机遇,需要有新的战略,“十一五”期间,东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 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科教文卫中心区、和谐诚信文明区 ”的中心目标,围绕“核心城内求质量、核心城外求增量”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三产富区、开放强区”主战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全面优化人居环境,积极完善城区功能,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实现东湖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协调发展,为构建繁荣和谐进步东湖而不懈奋斗。

    第三节 实现新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东湖区发展战略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8 % ;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1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 1 8%;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1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3%;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万人;全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通过 加快调整 全区产业结构, 大力促进全区传统服务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转型,全面提升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层次, 牢牢抓住东湖区的都市品牌, 把东湖区建设成为“层次高、功能全、环境优”的现代金融服务中心、现代商贸流通中心、现代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娱乐休闲中心, 做到繁荣看城区、城区看东湖。

    第三章  继续推进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争创开放改革新优势

    第一节  坚持产业环境开放,走经济全球化道路

    进一步加快“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把利用外资的着力点从招商引资转向招优选强,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并使之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同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同促进就业、促进税收结合起来。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针对性地引进跨国公司和境内外大型企业来东湖投资,重点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大项目;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研发领域,鼓励参与企业改制;进一步推进商贸、旅游、文化、卫生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开放,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精心打造一个平台。 发展楼宇经济平台,突破土地、环境等城市经济发展“瓶颈”,走内涵扩张的路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企互动、优化环境”的原则,出台鼓励和扶持楼宇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点带面,培育一批具有强化服务功能和辐射效应的商业楼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以存量换增量,形成新的优势。 

    加快实现二大突破。 实现招商引资主体突破,摆正招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位置,切实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发挥好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以资本引资本,以企业引企业,以资本引企业之路;实现“税源型”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税收政策,重点加快引进一批税源性,地税优质的大项目,变产值扩张为税收增效,变数量经济为质量经济,形成以税源建设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格局,把招商引资成果体现在财政增收上,实现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重点实施三大创新。 注重质量,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施创新;提高实效,在招商方式上实施创新;调整思路,在建设好项目库上实施创新。真正把项目库的建设作为招商引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民智找准项目,高标准规划项目,多渠道推介项目,特别要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及其它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密切关注发达地区资本流动变化的情况,加强项目的调研、论证、筛选和包装,真正推出一批吸引力大、拉动力强的大项目,提高项目成功率,逐步形成签约一批、推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坚持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以政府转型为中心,加快政府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区属企事业运行机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创新,基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重点是: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积极履行《公务员法》,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加快街道财税体制改革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街道财政所运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分成和转移支付制度 ,推进 “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站”的建设,推行社区服务承诺制度和“社区服务110”模式; 加快区属企业改革 ,继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区区属企业改制完成80% 加快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以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分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 完善 投资项目决策机制 科学评估和论证 各类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合理分配财力,安排时序,科学平衡各项事业发展速度,正确引导各类社会投资的流向; 加快建立扶持全民创业机制 ,加强创业扶持政策的有效性、实质性,加强创业指引, 加大街道、社区创业孵化中心的运作力度,全面 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第四章 实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核心战略,优化产业 布局, 争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发展现代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为核心,全方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着眼于培养产业特色优势,科学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外向度,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相适应的经济规模、综合实力与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和继续繁荣商业。

     到“十一五”期末,产业布局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传统产业得到普遍改造和大幅度提升,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 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分工更加明显,协作更加紧密,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要,更具市场竞争力; 区域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比较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节  大力实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核心战略

    “十一五”期间,根据南昌市城市发展战略和东湖区产业基础,东湖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为以下六大行业和服务领域: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都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通过鼓励发展这些行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产业能级,增强东湖区对区域性经济活动的综合服务功能。

    金融服务业。 结合 中山路—八一大道—叠山路金融服务带 的建设, 繁荣金融服务业, 促进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务发展。 发展和壮大金融机构, 吸引更多的国内及外资金融机构落户 东湖区 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互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同时, 通过发布信息、提供服务等方式,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增强金融业对其他各 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重点发展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专业票据等服务。

    都市旅游业。主要以滕王阁为龙头,以赣江、青山湖为两翼,以百花洲、佑民寺、朱德旧居、革命烈士纪念馆、八一广场、人民公园为腹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以民德路、福州路为纽带,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逐步形成东湖“一阁一寺一楼”的精品旅游线路。建立与东湖旅游相适应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交通等产业服务配套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功能配套的旅游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健全旅游市场体系。

    信息服务业。 发展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 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通讯、网络、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服务、咨询等信息服务。尤其应加强电子商务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电子商务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推动重点企业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平台;推动各类专业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易平台的构建。

    现代物流业。依托东湖区发达的交通枢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筑起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系统整合现有物流组织和资源,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商贸物流和城市生活物流。在全区规划和完善若干个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盘活现有的物流存量资源,形成东湖区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

    房地产业。加强对可开发土地的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与调整力度。发挥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结合实施新的拆迁办法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促进房地产咨询、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中介市场发展。结合危旧房改造,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更新体制、转换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运营能力。促进各类物业公司的发展,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的社区服务业包括生活用品配送、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

    以发展楼宇经济为抓手 ,推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提升楼宇中企业属地率、降低城区内楼宇的空置率为主要目标,把发展楼宇经济与产业导向、税收优惠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摸清辖区内楼宇资源,加强对楼宇经济的综合研究和有关配套服务,强化入驻楼宇的企业属地化管理工作,加快对中心城区烂尾楼的处置。通过发展楼宇经济,在城区形成一批新的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功能区,建成若干新的现代服务业大道,实现新的一轮城区产业布局调整,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

    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抓手 ,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大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研究设计中心、采购营销机构以及外地政府办事机构进驻东湖,推动中心城区成为区域性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与决策中心,通过生产与服务之间的联系将东湖的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通过总部经济的聚集赋予中心城区多边服务功能。

    以发展特色街经济为抓手 ,推进中心城区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根据特色街主要服务行业的分布特点和产业潜在的发展趋势,制定有关发展政策,注重特色培养,考究商业特色街的建筑和装饰,突出商业特色街的个性和风格,增强商业特色街的影响力;同时加强特色街的停车、休闲、绿化、卫生、景观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按照先调查研究、后规划定位,再进行宣传引导和招商引资的模式,引导商业企业、餐馆酒楼和某一专卖行业向着成本最低、前景最好、效益最大的街区聚集,形成城区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增长新的黄金地段。

    第三节  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

    主动调整格局,发展楼宇经济,将胜利广场、时代广场及财富广场等商务楼打造成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现代楼宇经济群,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使商务楼宇产生“扩散效应”,成为垂直的“金融街”和新的经济成长带,实现黄金地段的“财富效应”和“税收效应”最大化。借助辖区星级宾馆多、大企业、大公司、大单位多的优势,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形成会展产业,从而带动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节  继续繁荣商业

    商业布局以大型商业设施为基础的区域性商业中心、商业景观大道、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为其主要内容。建立以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专业店为主要形态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形成商业布局的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发展格局,形成大商业、大市场和大流通的布局框架,巩固及提升东湖中心城区作为南昌现代化商贸城的繁华商业区的地位,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重点是:

    巩固和推进八一广场、太平洋百货、胜利广场和 以阳明东路为主线 的四个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发展,重点建设阳明东路商务休闲街、青山路商务中心街和洪都北大道景观商业街。

    继续引进国内外商业资本、知名商家和著名品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组建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标志性商业企业。

    建设配套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原则上居住人口1~3万应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商业中心,营业面积总规模一般应为5000~15000平方米,使之基本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要。

    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商业。积极推行绿色营销,积极培育、创造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态商业持续发展。

    2006~2010年,重点规划和建设四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即以八一广场、胜利路步行街、太平洋购物广场、阳明东路作为凝聚人气、汇集商机的四个商业发展极,相互呼应,协调发展,带动专业街区建设,繁荣区域经济。

    以八一广场为东湖区东南部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八一广场”周边,这里日人流量达几十万人次,它作为南昌市商业中心的位置是其它地区不可取代的。要依托八一广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八一广场商业中心的辐射作用,以中山路、胜利路、北京西路、福州路、洪都大道为商业主干道,通过引进国际商业集团对其进行改造,以多层次和多样化经营为特色,向周边延伸,带动展览路、二七北路商业街的发展。完善周边商业设施,突出商业、旅游、文化功能三位一体的特点,成为商旅结合、联合发展的商业中心。

    以胜利路步行街为东湖区西北部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步行街为商业走廊,结合胜利广场、时代广场的开发,提升叠山路西段、胜利路北端、阳明西路、建德观(西)、后墙路、民德路西段、中山西路、子固路、豫章后街、榕门路的商业、服务业层次,改善环境,以现有的商业业态为基础,形成商贸、文化、餐饮、娱乐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家电、古玩等多样化商区。

    以太平洋购物广场为东湖区西南部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象山路与中山路交叉十字路口繁华商业区为主线,带动中山路、象山北路、建德观(东)、民德路东段、渊明北路、苏圃路、叠山路带状商区发展。以现有的商业业态为基础,逐步形成品牌服饰、化妆品、休闲、娱乐、风味小吃、文化、居民日用品、社区服务业等多样化商区。

    以洪都北大道、阳明东路、青山路为东湖区东北部商业中心 ,规划范围:以洪都北大道、阳明东路、青山路和滨江路为主线,带动南京西路、文教路、贤士一、二路等周边纵横商区建设,以现有的商业业态为基础,逐步形成购物、商务、大酒店、休闲、娱乐、旅游、居住、专业市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区。

    继续打造十条商业专业特色街,发展专业市场和社区商业。 提高专业经营容量和经营水平,发挥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和商业特色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和建设信息、餐饮、娱乐、休闲、商务等适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商业专业特色街。

        吸引各类资本,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大力培育特色专业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向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向跨地区联合化发展。鼓励现有市场壮大规模,树立品牌、培育特色,推进城区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步伐。

    建设三种类社区商业。一是沿街式社区商业,如中山路、胜利路、八一大道等历史较长,消费者认可的商业街,对这种类型的社区商业,着重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引入新兴业态;二是多点式社区商业,如大士院住宅区、豫章后街住宅区、塘子河住宅区、贤士一、二路住宅区等社区商业,则以大型商场、超市为主体,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区服务、娱乐休闲组成的商业群落;三是组团式社区商业,如新洪洲、阳明花园、滨江花园、湖畔豪庭、恒茂花园等,则以多点式分散性便民、利民商业服务网点,形成配套齐全的商业网络。社区商业的发展按不同社区的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建设成多种模式的社区性商业。

    第五节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在现有基础上,按照东湖区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定位要求,对其功能进行加强或调整,提高东湖区的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商业水平,尤其是强化现代服务业的专项功能,以实现适应产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布局。通过产业布局规划,推进东湖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 核心城内求质量,核心城外求增量 ”的发展思路,优化存量、集中增量,实施以产业集聚、协调发展为主的布局调整战略,构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构建四个特色现代服务业经济圈,打造四条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带。 “四圈” 即以八一广场—八一大道为轴心的中央商务圈、以滕王阁为轴心的环阁文化旅游观光圈、以百花洲—东南北三湖为轴心的环湖娱乐休闲圈和以阳明路—青山路为轴心的现代服务休闲娱乐圈,“四带”为胜利路—中山路时尚购物带、中山路—八一大道—叠山路金融服务带、滨江路— 青山湖西岸 商务休闲风光带、洪都大道景观商业带。

    ⑴特色现代服务经济圈布局

    八一广场中央商务圈 :规划以八一广场为中心,以八一大道为主要导流方向,辐射周边地区,进一步完备各项现代商务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广告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信息服务和营销服务等新型服务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也包含传统商业的现代商务产业链,并通过引进国际商业集团对其进行改造,逐步提升商务服务档次,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是引入大财团、大企业入驻财富广场等高层楼宇,发展现代总部经济,打造东湖区的“CBD”。

    环阁文化旅游观光圈 :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阁,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充分利用滕王阁的知名度和邻近赣江的区位优势,以滕王阁为中心,以百花洲、佑民寺、榕门路古玩街等旅游景点为腹地,挖掘区内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背景,打造文化旅游;以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堂、朱德旧居、贺龙指挥部旧址等为历史革命教育基地,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意义,打造红色旅游;以朝阳洲头、抚河古道、省科技馆、博物馆为卖点,宣传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打造风光旅游。并通过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综合资源的配套开发,发展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推动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突出特色,逐步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环湖娱乐休闲圈 :以八一公园、东南北三湖为核心,以环湖路、苏圃路、民德路和百花洲路为依托,打造绿色休闲。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旅游、娱乐、休闲空间形态,并加强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大型酒店、宾馆、酒吧、KTV和休闲会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构建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东湖时尚娱乐休闲圈。

    现代服务休闲娱乐圈 以阳明路和青山路为轴线,依托已开发的中高档住宅小区,完善周边商业设施,改善商业业态,健全商业体系,发展与居住配套的大商场、大超市。建设高档商务写字楼,鼓励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服务、中介咨询、广告装饰以及其他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吸引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设立商务办事处,并配合设立一些高档餐饮、高档娱乐企业。同时积极引入清华泰豪、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企业入驻,发展软件、信息等IT产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为南昌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圈。 

    ⑵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带布局

    中山路—胜利路时尚购物带 :大型商业服务机构云集,拥有多家全市知名商贸企业,街区商业专业特色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以百货大楼、洪客隆、太平洋百货等大型百货超市为龙头,中山路精品服饰专卖一条街、胜利路步行街为轴线的时尚购物带。引导其发展为集服装潮流引领、时尚消费展示、流行趋势跟踪、新型科技产品应用展示和精品专卖于一身的时尚购物休闲带,实时发布现代流行时尚信息,打造南昌市流行时尚核心区。鼓励发展专业店、精品店、品牌店和流行时尚发布型行业,同时调整行业结构,实行商业街区的错位经营,避免资源浪费及无序竞争;沿次干街区适当发展餐饮娱乐、休闲、婚纱摄影等配套行业。 

    中山路—八一大道—叠山路 金融服务带 :这一地区不仅汇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数家银行办事机构,而且聚集着世纪证券、南方证券、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人寿等大批证券和保险机构。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以叠山路为轴心的区域,已发展成为以金融、保险、证券为特色的金融服务产业带,今后几年,叠山路金融服务业产业带应继续向纵深发展,带动相关区域内金融行业的发展,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新的金融机构进驻周边区域,要以之为品牌,树立东湖区的“金融中心”形象,做大做强 中山路—八一大道—叠山路 金融服务产业带,增强东湖区对全省经济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滨江路—青山湖西岸商务休闲风光带 :以滨江路为轴线, 依托赣江和青山湖,突出滨水景观特色, 美化亮化沿街建筑,增设城市雕塑群和亲水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重点突出 文化、旅游、 休闲功能,适当控制周边住宅小区建设规模,大力发展能凸现城市品味的高档服务和休闲产业, 打造南昌城市时尚新地标,努力将其建设成南昌最具魅力的新型商务休闲风光带,打造东湖 “RBD”。

    洪都北大道景观商业带 :洪都北大道景观商业带:经过改造的洪都北大道业已焕然一新,利用其东临青山湖风景区、西靠阳明路现代服务休闲娱乐圈的特殊区位,主动与青山湖风景区融合,增加沿街自然和人文景观设置,进一步加强道路绿化配套建设,包括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街旁绿地和广场绿化等,形成林荫景观路。鼓励发展各项商业、娱乐、休闲、餐饮和商住楼,建设一批服务于城北的商场、超市、酒店及相关娱乐场所,配备足够的停车场地,解决停车难及交通阻塞的问题,使之成为东湖区新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各种景观的集娱乐、商业、游览和休闲于一体风光景观商业大道,从而逐步带动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五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争创人居环境新优势

    第一节  继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实施 城市道路、 管道 综合改造工程 ,努力 提升 和拓展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路网建设,继续实施“百路大战”工程, 全面改造居民生活区排污管网,解决辖区道路破损、路面积水、下水道化粪池堵塞等问题。

       实施 城区景观建设工程 ,建设洪都大道景观街、滨江路风光带、各休闲广场,绿地广场和八一公园功能改造等项目,使区内人居环境更加优良,努力把东湖区建设成为“天更蓝、水更清、路更宽、灯更明、楼更靓、景更美”的都市花园区。

      加强 城中村规划, 加快村改居工作进程。 做好市政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农房拆迁安置工作,抓好农民公寓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落实农房产权产籍管理制度,坚决取缔违章搭建农房现象。做好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完成全部 行政村 道路硬化,亮化绿化部分村级道路,改造一批旱厕。

    第二节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争创 国家环保模范城区 ,巩固和扩大“十五”期间的“一控双达标”的成果,严把“三同时”审批关,使环境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加强资源节约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把东湖区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绿色生态东湖。

    加强排污管理 ,东湖区内的所有企业必须达标排放,新建工业企业须严格按“三同时”制度执行,严格取缔“十五小”单位排污。对东南北三湖湖水进行活化。对湖周边的排污口进行排查和全面整治,实行截污改道,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严防污水入河入湖。加强对三产废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加强医院配水和医疗垃圾处置工作。

    加强排烟管理, 对烟控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的管理,实现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加强对城市扬尘的污染防治,对建筑施工房屋拆迁道路拓宽等易产生扬尘的场所及建筑垃圾物的堆放和运输严加监管。

    加强噪声管理, 结合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情况扩大噪声达标区的比例。改善城区道路交通状况,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加大对娱乐场所的管理,继续做好金属加工场地的外迁工作,禁止噪声扰民。

    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和市政设施维护,强化市政、园林养护规范化操作,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作用。“十一五”时期,继续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组织开展经济和城市建设重大决策和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环境保护指标

    大气环境 ——在“十一五”期间,大气总悬浮粒年日均浓度260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标准。全年优良率天数大于90%。其主要排放指标见下表:

    工业废气排放量

    600000万标立方米

    工业废气处理率

    99%

    大气污染排放量

    烟尘

    8500吨

    工业粉尘

    500吨

    二氧化硫

    15000吨

    噪声环境 ——为了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进一步噪声控制,本区五年年均指标达到下列指标: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57分贝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85%

    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68.8分贝

    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让我区的水变的更清,让人们用上干净、卫生的水,使我区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我区所有污水将全部进入市污水处理厂,并严格限制污水的排放,预计“十一五”废水排放目标:

    工业废水排放量

    <1000万吨

    工业废水处理率

    >90%

    外排废水达标效率

    >95%

    废水中COD排放量

    <10000吨

    废水中石油类

    <50吨

    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一五”期间,为了建一个更加干净的环境,必须严格控制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具体指标见下表: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

    50万吨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

    48万吨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9%

    危险固废处置率

    100%

    生态建设与保护 ——2010年,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54.6%,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建立二个绿色社区和六所绿色学校。

    第三节 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理顺关系,下移重心 。按照“建管同步、建管并重、依法治区、管理科学”的原则,继续完善区、街办、社区三级的管理体制,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结构性下调,责权利相统一,事权财权相统一,发挥街道“以块为主”的综合协调作用。

    加强街道行政执法中队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城区公共秩序、市容市貌保持良好状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城区亮灯率达到97%以上,道路装灯率100%,公共区域装灯率95%,垃圾清运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垃圾分类率达到50%,。

    逐步 探讨市场化运作模式 ,充分利用空间和基础设施资源,通过出让、拍卖使用权和有偿服务等形式,盘活城市资源,减少财政不足的压力。逐步将城区环卫保洁、市政建设与维护、城区园林绿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等引入市场机制。

         整合利用社区资源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设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加快五级联网、信息共享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行社会工作师制度,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协会建设。

     

    第六章  深入理解“东湖文化”内涵,争创科教文卫新优势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没有繁荣的文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东湖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 禀赋,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深入挖掘“东湖文化”新的内涵。以经营为理念,以创新为精神,以和谐为宗旨,来支撑和推动我们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节  坚持 科教 建设优先战略 打造

    “学在东湖”

    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科技人才队伍, 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完善科技基础条件,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加强院地 院企合作,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教师聘用制,实行评聘分离制度。加快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设1-2个素质教育活动基地,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教育现代化 。 “十一五”期间,大力普及校园网,各校配备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8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积极建设信息化示范校,努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探索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实施“三名工程”,创建特色学校,打造东湖教育品牌,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教育格局。

    夯实基础教育地位,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持续发展,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均衡校际发展 ,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加大对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所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

    优化教育资源 ,加大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力度,在城东城北片区各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拆除青山湖小学,新建阳明学校;接收南昌发电厂子弟学校,撤并七里小学,整合长巷小学;充分发挥名校的优势资源,开展“校际共建”活动,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可持续发展,加强与驻区高等院校的合作,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整体水平,建设“学习型”城区。

    提升教师素质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行风廉政教育,提升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优化教师结构 ,拓宽师资来源,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到“十一五”期末,培养特级教师数名,学科带头人50名,并有一定数量的名师、名校长。全区幼儿、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0%,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第二节  大力发展科 教文 卫体事业,弘

    “东湖文化”

    “十一五”期间,东湖的科教文卫体事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要充分理解“东湖文化”的内涵,继续发挥拼博精神,牢牢 悍卫东湖科教文卫中心区的历史地位, 推动东湖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再创辉煌。

    巩固“创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活动成果 ,深入开展创建全省百强文化站活动。加强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区图书馆用房面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藏书10-15万册,实现自动化管理,配备电脑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完备图书保护设备,争取进入国家一级馆。区文化馆用房面积达到一级标准,街道、社区均有文化站。

    打造文化特色街 ,如榕门路楹联字画一条街、建德观火锅饮食文化特色一条街等来促进商贸、旅游业的发展。发展与滕王阁等旅游景点相应的文物、书籍、纪念品、娱乐等经营性产业。继续简化审批文化市场的准入,加强管理,加大整治力度,提高文化市场文明执法水平,促进音像制品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形成产业规模。

    加大体育市场化力度 。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资金发展体育产业,扶植体育事业,鼓励和积极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投资体育。推动体育产业化,利用全民健身大市场,开发体育培训、体育竞赛,多方面筹措群众体育资金。

    加强城区体育设施建设 。改建东湖游泳馆为恒温游泳馆;建设三所少儿业余体校;在社区各健身点增设群众健身设施。

    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等八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加强东湖区疾病预控制中心软硬件建设,完善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进一步理顺区卫生监督所的监督管理体制,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措施,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履行好面向社会的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职责,预防和防止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统筹规划东湖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打造 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改造南昌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区妇幼保健所标准化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实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努力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精品站、样板站。

    第七章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争创和谐诚信新优势

    第一节  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就业

    和社会保障体系

    确立 就业优先 的发展战略,落实自主创业和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和援助措施,广开就业渠道,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以及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保持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 ,加快制度创新力度,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人才智力汇集、人才活力迸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重点, 完善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机制 ,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为东湖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和以场地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建设为核心的原则,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尽快完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以及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功能。

    建立 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 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案率达到95%以上,保持劳动关系的基本稳定与和谐发展。

    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以日常巡视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工时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认真受理举报案件。

    继续抓好 “两个确保”, 落实“ 三条保障线 ”,做好“五保合一”工作,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

    加强社会救助综合体系建设, 争创全国 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和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构建区服务中心、街道服务所、社区服务站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工作体系,注重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建设东湖区福利院红谷滩分院,开展多样化养老示范服务。

    第二节  建立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相互促进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塑造政府、企业、市民“诚实守信”形象。完善政务公开和重大决策公示及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公开招标、采购等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偷逃骗税、逃汇骗汇和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建立区域诚信机制 。开展信用单位、信用企业、信用街道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系统和失信惩罚机制,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深入实施“五大文明工程”和“文明南昌行动 ,扎实推进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

    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增强居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着力提高居民文化品位和档次。

    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统一的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增强行政管理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行政执法考评制度,保证行政机关合法、公正执法。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认真实施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票款分离制度。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相关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

    强化行政监督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依法任免干部。坚持区委领导班子成员与区人大、政协常委联系制度。拓宽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渠道。扩大基层民主,健全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完善居民自治机制。

    做好 “五五”普法 ,依法治区,完善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积极进行法律援助,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维护司法公正。

    第四节  加强社会稳定 关注人口安全

    切实抓好社会治安工作 ,确保社会稳定。坚持预防和严打相结合,群防群治,落实责任,重点治乱,严厉打击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两抢”等违法行为,把东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继续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能力建设,不断争取双拥工作新的光荣。

    构建 “打防控一体化 ”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方针,深入开展“和谐 平安 ”创建活动和综治“6+1”进驻工作,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切实提高治安防控能力 加强对“法轮功”习练者的帮教转化工作。 健全和完善信访流动接待站,开展东湖区领导干部下访约见群众活动。普及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持续开展九项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安全进社区”、“安全进家庭”活动,全面推广安全消防自救演练培训,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切实维护省会中心城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关注人口安全问题。 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进程,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治理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严厉打击歧视女孩和妇女的不法行为,严肃查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案件。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 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合理,群众对计划生育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8%,全面实现省、市、区、街办、社区育龄妇女管理系统五级联网,实现计生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使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