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i618267--2022-0204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东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2-02-08 11:39
    文件编号: 有效性: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分享到:
    【意见征集】关于对《东湖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 浏览量:
    • 【字体:     

    关于对《东湖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为了广泛听取意见,东湖区应急管理局将《东湖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网站上全文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2022年3月10日前反馈我局。联系电话:0791—87838005,电子邮箱:1992873030@qq.com。

    东湖区应急管理局

    2022年2月8日






    东湖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进展与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筑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二)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

    (三)夯实安全风险防控基础 

    (四)扎实安全生产综合治理

    (五)提升应急救援处置效能

    (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七)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共治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二)安全风险防控基础提升工程

    (三)智管智控平台及外场感知设备建设工程

    (四)安全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度 

    (二)健全规划推进机制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定期开展考核评估


    安全生产是建设“五个东湖”、增进人民福祉、彰显省会担当的重要保障,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昌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进展与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精准治理、社会共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式下,2020年与2015年相比,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平,火灾起数下降20.08%。

    1.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出台《东湖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东湖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成立十一个安全专业委员会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全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实施分类分级监管、责任履职与检查、警示约谈、“一报告、双签字”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推动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落实,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构改革促进新效能,2019年完成机构改革,成立东湖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职能有机整合,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得到全面优化升级。

    2.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构建。持续深化源头治理,开展“双千示范”工程建设,以行业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分级管控,建立与企业适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及操作规程,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根据全市部署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全面摸清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和排查隐患,为全区安全风险防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促进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协同发展。

    3.重点行业领域综合治理更加深入。五年来,全区扎实开展“九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不达标危化品企业完成改造升级。围绕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开展整治活动,将隐患排查与安全执法相结合,做到同频共振,切实提升安全监管力度,累计辨识、管控风险788余处,其中重大风险点2处,不断强化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4.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上台阶,引导社会化服务推动隐患治理。推进信息化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积极推进政府购买专家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专业性诊断服务,形成了“专家查隐患、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5.应急救援体系得以完善。建立多级联动应急值守体系,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完善基层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网络,实行基层信息报告员制度,有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化”值守网络。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围绕“大应急”建设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整合现有资源、人员、设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区突发事件指挥调度的信息化水平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与运行机制,不断细化决策指挥、专业处置、社会响应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统筹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组建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4支109人,合法注册的社会民间应急救援组织1个。

    6.宣传教育形成浓厚氛围。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乡村服务场所等设置专题展板,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深入基层单位和重点企业开展主题宣传;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网上竞赛和“安康杯”活动,创建青年安全示范岗;在中小学校开办“安全教育第一课”,强化基础阶段安全教育;通过宣传片、宣传栏、宣传短信传播安全生产知识,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全面提升公民安全意识。依托南昌市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向全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消防、交通等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南昌在全省“作示范、勇争先”上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省会担当的关键跨越期,更是东湖区全面建设“五个东湖”的重要时期。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全区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安全生产将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方面的挑战,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必须提前研判、加紧防范。一是机构改革新形势下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当前,以安全生产作为基本盘的应急管理改革己经完成,各项工作和衔接仍处于磨合期,相关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尚未有效融入于应急管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职能交叉,缺乏更加有效的联动与协调,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物资、装备配备不足,综合能力有待加强。各有关行业执法队伍人员较少,缺乏专业知识;防汛抗旱、减灾救灾、消防管理等职能转隶后,但相应的人员并没能转隶,工作承接难以跟上;镇(街办、管理处)从事安全生产工作人员较少,且大多都是身兼数职,人员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延续。三是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交织叠加。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区生产经营活动将更加频繁,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快速城市化导致各种安全风险隐患内外交织、相互共振。四是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市场条件下企业自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监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低、安全意识差,违章作业、冒险蛮干的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救援人员实战水平亟待提高。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全区安全生产挑战和机遇并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安全生产工作仍处于爬坡过坎期、攻坚克难期,需要不断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扎实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创建东湖“安全发展新模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指示精神为总揽,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风险管控、专项整治、执法检查和基础建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攻坚战,坚决根绝重特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推动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安全生产协同创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安全技术,实现管理方式由依靠人盯死守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依法治理、科学监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安全监管监察职责,推进政府监管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实现管理手段由行政强制向法律和经济手段转变。

    风险管控、关口前移。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和能力建设,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基层,实现管理时序由事后被动向事前主动转变,管理对象由防范事故向消除隐患转变。

    和谐发展、安全惠民。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让社会公众公平享有安全成果,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实现管理内容由降低伤亡事故向降低伤亡事故与保障职业健康并重转变。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得到根本遏制,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安全生产状况趋稳向好,辖区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东湖安全担当更加彰显。到2035年,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依法治安、科技强安、智慧安全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新格局全面形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表1:“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指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预期值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3

    工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约束性

    4

    运营车辆万车死亡率

    下降10%

    预期性

    5

    化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2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筑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强化党政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探索建立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谈话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述职、提醒制度。优化完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工作任务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履责述职和“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报告制度。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带队督查检查制度机制,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带领专家对分管行业领域、辖区开展针对性督查检查。加大安全生产巡查力度,发挥安全生产巡查“震慑威慑”作用。聚焦事故多发领域,完善安全生产警示、督办、约谈等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2.明晰政府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完善监管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部门与各行业监管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职责边界,理顺危险废物、油气输送管道、新型燃料、沙石场生产、餐饮场所燃气、房屋装饰装修、危险品车辆经停、锂电池存放及组装、监管目录外部分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堵塞职责划分盲区,化解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制定安全生产监管履职免责清单,减轻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身上的压力,充分发挥监管履职积极性。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规范巡查内容、程序和标准,强化安全巡查结果的运用。

    3.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从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制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风险报告制度,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肃追究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法律责任,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指导和督促企业合理用好用足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支持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有关财税政策。发挥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作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加大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经济、行政、刑事责任追究,建立事故损失的评估和认定机制。

    4.严肃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区高质量考核体系权重。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推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建立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区安委会、区安委办对镇(街办、管理处)和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落实纪检监察部门安全生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移交查办工作机制。推行安全生产监管政务及履职第三方评估考核制度。完善事故调查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加强对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

    (二)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

    1.完善监管执法机制。健全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不同部门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实施分类分级执法。依托现有资源建立职业化监管执法队伍,实行“局队合一”体制,明确执法人员的资格标准、检查职责、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等要求。按照减少执法层级、不重复执法的要求,实行以区为主的执法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工作,将人员编制向执法岗位倾斜,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合理划分区镇(街办、管理处)执法职责,依法委托有能力承担的简易执法事项。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建立镇(街办、管理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与区专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

    2.培养过硬监管队伍。突出安全生产专业性要求,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加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干部选任标准和程序,组织镇(街办、管理处)和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形成联合督查组,开展安全生产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工作,提高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具有安全生产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到2022年年底不低于安全生产在职执法人员的75%。建立健全与优秀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建立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档案。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充分施展空间。

    3.提升监管执法能力。整合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巡查、督查队伍,建立以检查为统领,集风险防范、事故调查、行政处罚、案件移送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完善执法方式,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名单定期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对其他企业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开展“执法+专家”式执法,推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参加执法检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严重违法失信行为惩戒制度。优化配置安全监管力量,实现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推动安全监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完善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依法为执法人员参加工伤保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加快各级安全监管执法机构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

    (三)夯实安全风险防控基础

    1.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格企业和项目选址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严把有关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环节安全关口,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达不到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和最低生产经营规模标准的企业,一律不予审批。加快淘汰退出危险化学品等生产企业落后产能,强制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对取消、下放、移交的行政许可事项,加强事中、事后安全监管。提高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等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提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人员职业安全技能。

    2.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各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行安全风险分级分类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鼓励企业引入第三方参与安全风险评估。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重点环节,适时开展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针对不同安全风险等级的企业,施行差异化监管执法。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与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深度融合。推进城市设施和装备风险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加强桥梁、隧道、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

    3.精准排查治理隐患。建立健全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定期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隐患整改实行第三方机构验收评估,实现闭环管理。完善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拓展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渠道,完善举报信息收集、核实、受理和查处的办事程序和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办法,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四)扎实安全生产综合治理

    1.危险化学品安全。通过完善和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开展危化品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分级;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运用“互联网+监管”等方面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水平。

    2.危险废物等安全。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摸清全区危险废物底数,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煤改气”、洁净型煤燃用以及渣土、生活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尘的贮存、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应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3.工贸安全。聚焦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推动企业应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淘汰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工贸企业内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

    4.消防安全。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推进重点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推动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开展消防安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宗教等重点部门行业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督促学校及幼儿园、养老服务机构、文化娱乐场所、星级宾馆饭店、商场市场、旅游景区、医疗卫生机构、宗教活动场所、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等行业单位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提高消防信息化防控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5.道路运输安全。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依法加强客车、货车、公交车的重点监管;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净化道路运输秩序,进一步完善道路安全防护保障。

    6.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加强轨道交通工程常用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管理;加强深基坑工程、高大支模架施工、盾构掘进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地铁建设施工安全。强化地铁运营风险管控,加强地铁设施设备维修及更新改造;开展保护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地铁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落实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评估制度,强化轨道交通运营设施设备管理。加强轨道交通保护区内作业施工管理,严厉打击危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

    7.城市运行安全。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查找城市公共设施安全隐患和突出短板,着力解决城市高空广告牌、道路路面坍塌、城市桥梁护栏升级改造、城镇燃气设施设备、城市供水安全和城市内涝等影响城市运行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持续开展瓶装液化石油气专项治理,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运行安全整治。

    8.建筑施工安全。落实部门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严肃查处施工安全事故;狠抓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强化对危险性较大部分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管;严厉打击建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发挥查处典型案例的威慑作用。

    9.特种设备安全。组织开展大型游乐设施、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单位等;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好燃煤锅炉淘汰工作;以电梯、压力管道、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为重点,发挥相关部门的联合监管作用;深化电梯监管改革创新;开展特种设备基础数据普查和确认,大力提升监管效能。

    (五)提升应急救援处置效能

    1.加强预案管理。抓好应急预案制修订和备案工作,健全完善预案体系。推进政府及相关部门制修订并完善应急预案,优化事故响应分级标准,明晰事故应对职责和措施,督促、指导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演练、培训和修订等工作,使其与政府、部门预案或相关预案相互衔接。推动高危行业、重点领域应急预案简明化和现场处置方案卡片化,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预案的动态管理,将应急预案工作列入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范围,强化事故应急处置总结评估过程中对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宣教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实施情况的评估。

    2.提升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实训演练,指导企业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立全员消防培训制度,分区域建立应急处置快速响应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各行业应急管理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强化非预设场景应急演练和实战演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以消防、工程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为重点,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官制度,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实战化、全员化,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增强救援保障。推动应对救援任务所需要的救援车辆、抢险救援装备、监测侦检设备、通信指挥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后勤保障设备等应急物资装备配备,设立物资装备目录和清单,建立内部监测预警、态势研判及与周边企业、政府的信息通报、资源互助机制,切实提升应急队伍的实际救援能力。

    (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发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荣誉制度。根据全市统一部署,要加快以注册安全工程师为主的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管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人才培养力度。

    2.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在线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台帐等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快速反应支撑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各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七)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共治

    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等系列活动。推动各地建设灾害事故科普宣传教育、安全法治宣传和安全体验基地。鼓励各级媒体在报、网、端、微等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推出重点报道、学习文章、访谈评论等,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推进安全生产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推广普及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增强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技能。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引领、警示、教育和规范作用。

    2.完善考核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意识,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贯彻落实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推动特种作业实操考试基地和考试点建设,落实教考分离原则,严把考培质量,进一步推进完善全区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

    3.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建立健全行业信用评级制度,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和公示工作机制,及时发布失信和信用异常名单,充分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强化信用约束。实施安全绩效“领跑者”制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实现更高标准的安全目标。建立安全生产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定期发布安全生产服务业发展报告。鼓励协会、联合会、商会、慈善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生产工作,鼓励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巡查、宣传等活动,健全社会组织、媒体、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的激励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安全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鼓励公众对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格投诉举报受理处置反馈时限。充分利用安全生产热线和举报平台,建立安全生产举报闭环管理机制,健全违法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安全生产。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统筹执法人员教育培训,为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和应急救援服装、器材、车辆等。

     (二)安全风险防控基础提升工程 

    根据全市统一规划,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个体加工作坊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有序搬迁。

     (三)智管智控平台及外场感知设备建设工程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强化智慧交通体系,开展老城区视频检测设备、设施设备数据采集、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升级、高空瞭望设备、交通技术监控类设备等内外场设备建设。

     (四)安全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VR优势,建设以VR为主题,线上与线下相互补充、虚拟与现实相融合,集智慧监管、智慧培训、智慧宣教、智慧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安全生产宣传体验教育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度

     要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逐级分解落实规划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目标指标。结合本辖区实际,编制实施本级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或将相关内容纳入应急管理专项规划。规划实施责任主体要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规划目标责任体系。

     (二)健全规划推进机制 

    建立横纵相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区应急管理要加强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各相关综合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税、产业、价格和投资政策,区发改委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应有支持、加大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好规划赋予的重点任务。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完善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出台东湖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和评价机制,培养高水平安全工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研发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开放、竞争、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撑环境。 

    (五)定期开展考核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在2023年、2025年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向区政府和市应急管理部门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